峰峰水浴寺游玩攻略,峰峰水浴寺一日游
来源:网络媒体平台 编辑发布:信息港小编 发布时间:2023-04-08
从峰峰矿区石鼓山北部的最高峰一一老石台的东麓,沿山梁而下,远近闻名的水浴寺,就在群峰环抱,东西天宫垴的两山之间倚山而建。水浴寺始建于后周显德四年,距今约一千多年。水浴寺几度苍桑,经历了跌宕起伏的盛衰兴亡。
相传,水浴寺初期兴建竣工时,在当地就已远近闻名。虽称不上气势恢宏,富丽堂皇,倒也玲珑精致,独具风采。寺庙坐北向南,背靠峭壁。地势岑寂静谧,萧疏缥缈。整个庙宇殿堂,一色青砖绿瓦,拱门圆窗,红黄相间,古朴无华。殿脊之上螭龙立兽,神态各异;斗拱挑檐,凌空冲宵。寺院分前后大殿,两侧厢房有走廊连接相通。在寺庙大院外的西边,另外建有房间20多间,是为寺内和尚生活休息坐禅所需的房间,一应俱全。
寺院外有一条自然沟滩,放眼望去,山上苍松翠柏疏稀有致,岚光幽静。东西两边的山头垴上,各有一个约一人来高的山洞,两个山洞遙遙相对。当地的老百姓说,那是古时候天宫上的二郎神用扁担担山时,插进去的两个扁担眼儿。后来,这两座插有扁担眼儿的山垴,便被人们顺延叫做东西天宫垴了。而二郎神所担的山据说是就放到了这里,他起身返回天宫去了。据说,放到这里的那座山就是石鼓山。
所以,这里的好山好水自然成了水浴寺的风水宝地。周围山青水秀,到处怪石嶙峋;小溪流水潺潺,常年生生不息。传说,在寺庙前沿河沟不远的河湾处,曾经建有水碾作坊的说法,至今仍在当地民间深信不疑。这足以从另一个侧面,印证了水浴寺鼎盛时期的一个缩影。
从解放后到六十年代时期,水浴寺整体建筑还保留的比较完好。寺院南北长约6O多米,东西宽3O多米。迎面山门拱券罩顶,气势雄起。四大天王怒目圆睁,各持神器站立两边。进入寺庙前院,正前大殿供俸佛教鼻祖一一释迦牟尼金身佛像。两边的厢房走廊,挤满稍事体整的香客游人,各自整理香火供品等物。绕过大殿转至后院,两侧庙房各供俸着老君爷和老关爷:一个老态龙钟,慈祥善目;一个威武持重,炯炯有神。后大殿傍山而建,供俸着三尊佛像。正前是坦胸腆肚微微而笑的弥勒佛,两边是圆满报生佛和昆庐遮怒佛。他们或笑或呆,或思或嗔,神态各异,惟妙惟肖。
来到了后大殿的墙外,迎面是突兀而起的绝壁徒崖,这是水浴寺赖以固若金汤的靠山。只见那崖壁上湿润清新,水若水帘沿壁而下,绒绒苔藓连线成片。崖壁根基处的裂缝里,有数个大小不一的洞穴,喷涌出透明如注的水花,沽沽作响。涓涓细流顺墙串院,流出寺外,渐渐地渗没于不远处的河滩之下,洗浴了世间尘埃,涤荡了污渍浊物,引得那些个善男信女,纷纷跪挤到崖壁的泉水处掬水而饮,念念有词。他们的确笃定,这里的泉水有灵气,能祛痛消灾,可延年益寿。每当夏秋季节,天气晴朗,那高高的陡峭崖壁上,只见水花四溅,雾气腾腾。阳光之下,水浴寺笼罩在云雾缭绕的水气淋浴之中,仿佛身临仙境,荡气回肠。后来,不知是那位佛门高僧,由此特挥笔赐名水浴寺匾额,悬挂寺庙的山门之上。从此,水浴寺之名便流传开来。但在当地的老百姓,却多喜欢称作水淋寺,这可能是地方的方言所至,或许也是当地百姓对于水浴一词,更容易贴切理解的感觉吧。
在那突兀而起的崖壁上,古人凿进两孔精工细雕的石窟。东边的石窟略小,高约四尺,宽约三尺,洞深尺余。洞壁上雕刻有九位浮雕人像,一个个执旗举蟠,似是快步紧跑,簇拥着一位骑着似乎是麒麟身披战袍的将军疾弛而来,其抬手扬臂呼之欲出。据说,这是一幅描绘某西域小国的使者,来大唐觐见朝贡的图像。在紧挨此洞窟的西边,是一较大的洞窟,左进右出,里外连通。该洞口高约一丈,宽约六尺。进去洞内高约丈余,四周有丈五方圆。迎面是释迦牟尼的高大石佛,盘腿坐卧于巨大的莲花宝座上。左手扶膝,右手略抬,象是在给他的佛门弟子坐禅讲经。在其左右两边,还各站一尊石佛,随时待命伺候。石窟左右通道里的洞壁墙上,从底层到洞顶,全是一层层,一格格密密麻麻的罗汉小佛的浮雕像,一个个千姿百态,无一雷同。沿着通道走到释迦牟尼大石佛的背后通道,洞壁上有数个铜钱大的窟窿眼,用掌敲击,立刻发出来冬冬冬的铿锵之声,犹如击鼓敲锣,洞窟里立时嗡嗡作响,久久不散。为此当地百姓将石窟惯称叫石响堂。签于石鼓山南有南响堂,北有北响堂,后来人们就把水浴寺石窟叫小响堂了。“南响堂,北响堂,水浴寺(哩)小响堂"的民谣,便在当地流传开来。
在寺院的左侧,立着一通厚重的石碑,高约7尺,宽有2尺。石碑的碑帽雕刻二龙戏珠图,伸屈翻腾,栩栩如生。碑座雕一巨型石龟,体态粗旷,憨态可掬。碑题刻写"重修磁州武安县水浴寺碑记"落款"隆庆伍年岁次辛未夏六月之吉"其碑文告之,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水浴寺,是在大明朝隆庆伍年,即公元1571年夏天经重修翻新而建成的,距今最少45O多年了。
站在水浴寺的山门外,对面南山坡下梯田里,有一处高低不等、样式不一的塔林,挤挤挨挨,略显荒凉。但有两座约有一丈多高的石塔,又称石幢塔,需抬头仰望,格外亮眼。虽经历长年风吹日晒,雨淋雪打,还不失其雄浑稳重之身姿,高大挺立之风韵。但细瞧上端,明显有缺失迹象,却两塔一高一矮,并不一致。石幢塔究竟原来的模样是啥样?有多高?谁也不知道。经询问当地村里的老辈人,也不太清楚,都只能含含糊糊说,听上一辈人传说,原来的石塔高多了。大概是在解放前很早一个时期,石塔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,上边的几层石柱倒落在河沟里,因为当时兵荒马乱,寺内和尚也自顾不暇,后来不知啥时候,掉下来的石塔柱子便不知所踪了。
石幢塔是由一层莲花座一层石幢柱,层层迭迭,细雕净缝,不用任何粘结物建起来的。石柱子呈六边形,每个截面都刻着密密麻麻清晰可辩的经文。莲花座上雕刻有体态轻盈优雅的飞天舞女和罗汉佛手的浮雕。这一切,都显示了我们古代先辈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雕刻水准。
在每年的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,在这里有三月庙会。不要说当地的人会人织如流蜂涌而至,去水浴寺焚香拜庙,顺趟也去赶庙会。就连磁州武安以及附近县城几十上百里的香客游人,也不辞辛苦,骑马坐轿,专程来赶庙会上大香。届时,山前庙外人头攒动,熙熙攘攘;前后大殿庙里院外,香火缭绕,烟雾弥漫;磬乐钟声,此起彼伏;石鼓咚咚,不绝于耳,可谓是盛况空前。所以,从很早以来,水浴寺庙会就从未中断,一直流传至今。
在七十年代后期,笔者曾辛遇在水浴寺的最后一和尚释宏有先生。据他说,他是解放前可能大致在三十年代,他在北京潭柘寺出家当了和尚,结业后,受潭柘寺高僧赐度指派,来到了水浴寺当小和尚,除了念经就是干杂活。那时的水浴寺一般有3一5名和尚,有重要法礼活动时,会从主要是武安方面的相关寺庙临时调动。他们不仅要管理着水浴寺,还连带管理距水浴寺北边三华里的偏梁寺(当时这两寺属管地均在武安)。到了解放以后,水浴寺里的和尚仅剩释宏有一个人了,之后再没有和尚来水浴寺了。经他证实,这两座石幢塔在六十年代前后相当的一段时间,塔身还有一丈多高。这个时候的释宏有,己经还俗成为了一名自食其力的人民公社社员了。后因失去劳动能力,成了村里的五保户。大约在一九八八年冬,释宏有在大社镇敬老院逝世,走完了他的佛门弟子平平淡淡的清净人生。
后来,众所周知的原因,水浴寺就遭遇了逐渐荒废遗弃的命运。久而久之,寺庙的山门殿堂大都坍塌,泥胎佛像灰飞烟灭。石窟崖壁上没有了水的印痕,褪去了绿的苔藓。寺庙外的石塔林,渐渐的被河滩泥沙所掩没。仅剩丈余高的两座石幢塔也早已不翼而飞,荡然无存了。据说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后,残剩下的石塔柱遭文物贩子非法盗卖,至今下落不明。也有说是被一些无知之人,当作了盖房的基石,而移作他用。此情此景,令人不胜唏嘘!
欣慰的是,两座石窟完好无损的保留了下来。那通记载着重建水浴寺的石碑,依然辛运的静静的矗立在那儿纹絲不动,似乎还在向路人倾诉着水浴寺,那一千多年的几度苍桑,前世今生!
石鼓山是水浴寺的倚寺之基,山涧水是水浴寺的立寺之源。可是那因水而兴的水浴寺,怎么突然滴水没有了呢?
相传,水浴寺庙前的水,原是从寺庙后的大山底下流出来的。日久天长,山底下有一汪潭水,潭水里有一只金蛤蟆。金哈蟆常年日久,日夜不停地吐出来清澈的泉水,绕崖生云吐雾,凭风催绿青山,沿河推磨助碾,撒欢收播桑田。原来,这只金蛤蟆是水浴寺的镇寺之宝。后有一个南方蛮子路过水浴寺听说了此事,顿时起了歪心。他借进寺敬香之机,乘人不备,抓住金蛤蟆揣进怀里盗走了。南方蛮子怕人发觉来追他,不敢走大路,心慌意乱沿着鼓山东麓,往南赶路。因为他是南方蛮子,不习惯走山路,走到了晋祠娘娘庙前时,已是又饥又渴又热。他看见晋祠庙阁楼下有溪水流淌,便躲进阁楼下,跪爬在溪水边大口大口的喝水。不成想,他只顾着爬着喝水,怀襟那儿松开了个衣缝。那只金蛤蟆也是个有灵性的主,便趁机从怀襟衣缝里跳了出来,一下子钻进了溪水的裂隙地缝里,再也不出来了。南蛮子又是手捞,又是跺脚,金蛤蟆是高低不出来了,南蛮子只好叹口气,拍拍屁股走了。
就这样,水浴寺的金蛤蟆就在晋祠娘娘庙阁楼下的溪水里,再也不出来了。从此,晋祠娘娘庙下的泉水溪流,便越流越旺,从不干涸。而水浴寺里的山涧泉水,也因此滴水全无了。
到了九十年代的中期,有一些民间人士热心呼吁,奔走相告,多方联络,积极推动开展水浴寺的保护重建活动。他们不辞辛苦,不图报酬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募款项捐物料,终于逐渐启动了重建水浴寺的基建工程。若干年以后,水浴寺重建也取得了不菲的成果。当然,无论从其建设规模,质量标准,还是说艺术价值,设计风格,可能是都不能与当年的水浴寺相比拟,但他们不图名利,积极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的执着精神,还是值得褒扬和赞许的。
南响堂,北响堂,水浴寺(哩)小响堂。一首流传当地的千古民谣,依然在向人们讲述着古代劳动人民淬火砺炼的伟大创造,赞美着峰峰响堂文化的艺术奇葩,伴随着石鼓山下喷涌而出的滏河水奔腾不息,流向远方!
编审:朱世良
相传,水浴寺初期兴建竣工时,在当地就已远近闻名。虽称不上气势恢宏,富丽堂皇,倒也玲珑精致,独具风采。寺庙坐北向南,背靠峭壁。地势岑寂静谧,萧疏缥缈。整个庙宇殿堂,一色青砖绿瓦,拱门圆窗,红黄相间,古朴无华。殿脊之上螭龙立兽,神态各异;斗拱挑檐,凌空冲宵。寺院分前后大殿,两侧厢房有走廊连接相通。在寺庙大院外的西边,另外建有房间20多间,是为寺内和尚生活休息坐禅所需的房间,一应俱全。
寺院外有一条自然沟滩,放眼望去,山上苍松翠柏疏稀有致,岚光幽静。东西两边的山头垴上,各有一个约一人来高的山洞,两个山洞遙遙相对。当地的老百姓说,那是古时候天宫上的二郎神用扁担担山时,插进去的两个扁担眼儿。后来,这两座插有扁担眼儿的山垴,便被人们顺延叫做东西天宫垴了。而二郎神所担的山据说是就放到了这里,他起身返回天宫去了。据说,放到这里的那座山就是石鼓山。
所以,这里的好山好水自然成了水浴寺的风水宝地。周围山青水秀,到处怪石嶙峋;小溪流水潺潺,常年生生不息。传说,在寺庙前沿河沟不远的河湾处,曾经建有水碾作坊的说法,至今仍在当地民间深信不疑。这足以从另一个侧面,印证了水浴寺鼎盛时期的一个缩影。
从解放后到六十年代时期,水浴寺整体建筑还保留的比较完好。寺院南北长约6O多米,东西宽3O多米。迎面山门拱券罩顶,气势雄起。四大天王怒目圆睁,各持神器站立两边。进入寺庙前院,正前大殿供俸佛教鼻祖一一释迦牟尼金身佛像。两边的厢房走廊,挤满稍事体整的香客游人,各自整理香火供品等物。绕过大殿转至后院,两侧庙房各供俸着老君爷和老关爷:一个老态龙钟,慈祥善目;一个威武持重,炯炯有神。后大殿傍山而建,供俸着三尊佛像。正前是坦胸腆肚微微而笑的弥勒佛,两边是圆满报生佛和昆庐遮怒佛。他们或笑或呆,或思或嗔,神态各异,惟妙惟肖。
来到了后大殿的墙外,迎面是突兀而起的绝壁徒崖,这是水浴寺赖以固若金汤的靠山。只见那崖壁上湿润清新,水若水帘沿壁而下,绒绒苔藓连线成片。崖壁根基处的裂缝里,有数个大小不一的洞穴,喷涌出透明如注的水花,沽沽作响。涓涓细流顺墙串院,流出寺外,渐渐地渗没于不远处的河滩之下,洗浴了世间尘埃,涤荡了污渍浊物,引得那些个善男信女,纷纷跪挤到崖壁的泉水处掬水而饮,念念有词。他们的确笃定,这里的泉水有灵气,能祛痛消灾,可延年益寿。每当夏秋季节,天气晴朗,那高高的陡峭崖壁上,只见水花四溅,雾气腾腾。阳光之下,水浴寺笼罩在云雾缭绕的水气淋浴之中,仿佛身临仙境,荡气回肠。后来,不知是那位佛门高僧,由此特挥笔赐名水浴寺匾额,悬挂寺庙的山门之上。从此,水浴寺之名便流传开来。但在当地的老百姓,却多喜欢称作水淋寺,这可能是地方的方言所至,或许也是当地百姓对于水浴一词,更容易贴切理解的感觉吧。
在那突兀而起的崖壁上,古人凿进两孔精工细雕的石窟。东边的石窟略小,高约四尺,宽约三尺,洞深尺余。洞壁上雕刻有九位浮雕人像,一个个执旗举蟠,似是快步紧跑,簇拥着一位骑着似乎是麒麟身披战袍的将军疾弛而来,其抬手扬臂呼之欲出。据说,这是一幅描绘某西域小国的使者,来大唐觐见朝贡的图像。在紧挨此洞窟的西边,是一较大的洞窟,左进右出,里外连通。该洞口高约一丈,宽约六尺。进去洞内高约丈余,四周有丈五方圆。迎面是释迦牟尼的高大石佛,盘腿坐卧于巨大的莲花宝座上。左手扶膝,右手略抬,象是在给他的佛门弟子坐禅讲经。在其左右两边,还各站一尊石佛,随时待命伺候。石窟左右通道里的洞壁墙上,从底层到洞顶,全是一层层,一格格密密麻麻的罗汉小佛的浮雕像,一个个千姿百态,无一雷同。沿着通道走到释迦牟尼大石佛的背后通道,洞壁上有数个铜钱大的窟窿眼,用掌敲击,立刻发出来冬冬冬的铿锵之声,犹如击鼓敲锣,洞窟里立时嗡嗡作响,久久不散。为此当地百姓将石窟惯称叫石响堂。签于石鼓山南有南响堂,北有北响堂,后来人们就把水浴寺石窟叫小响堂了。“南响堂,北响堂,水浴寺(哩)小响堂"的民谣,便在当地流传开来。
在寺院的左侧,立着一通厚重的石碑,高约7尺,宽有2尺。石碑的碑帽雕刻二龙戏珠图,伸屈翻腾,栩栩如生。碑座雕一巨型石龟,体态粗旷,憨态可掬。碑题刻写"重修磁州武安县水浴寺碑记"落款"隆庆伍年岁次辛未夏六月之吉"其碑文告之,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水浴寺,是在大明朝隆庆伍年,即公元1571年夏天经重修翻新而建成的,距今最少45O多年了。
站在水浴寺的山门外,对面南山坡下梯田里,有一处高低不等、样式不一的塔林,挤挤挨挨,略显荒凉。但有两座约有一丈多高的石塔,又称石幢塔,需抬头仰望,格外亮眼。虽经历长年风吹日晒,雨淋雪打,还不失其雄浑稳重之身姿,高大挺立之风韵。但细瞧上端,明显有缺失迹象,却两塔一高一矮,并不一致。石幢塔究竟原来的模样是啥样?有多高?谁也不知道。经询问当地村里的老辈人,也不太清楚,都只能含含糊糊说,听上一辈人传说,原来的石塔高多了。大概是在解放前很早一个时期,石塔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,上边的几层石柱倒落在河沟里,因为当时兵荒马乱,寺内和尚也自顾不暇,后来不知啥时候,掉下来的石塔柱子便不知所踪了。
石幢塔是由一层莲花座一层石幢柱,层层迭迭,细雕净缝,不用任何粘结物建起来的。石柱子呈六边形,每个截面都刻着密密麻麻清晰可辩的经文。莲花座上雕刻有体态轻盈优雅的飞天舞女和罗汉佛手的浮雕。这一切,都显示了我们古代先辈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雕刻水准。
在每年的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,在这里有三月庙会。不要说当地的人会人织如流蜂涌而至,去水浴寺焚香拜庙,顺趟也去赶庙会。就连磁州武安以及附近县城几十上百里的香客游人,也不辞辛苦,骑马坐轿,专程来赶庙会上大香。届时,山前庙外人头攒动,熙熙攘攘;前后大殿庙里院外,香火缭绕,烟雾弥漫;磬乐钟声,此起彼伏;石鼓咚咚,不绝于耳,可谓是盛况空前。所以,从很早以来,水浴寺庙会就从未中断,一直流传至今。
在七十年代后期,笔者曾辛遇在水浴寺的最后一和尚释宏有先生。据他说,他是解放前可能大致在三十年代,他在北京潭柘寺出家当了和尚,结业后,受潭柘寺高僧赐度指派,来到了水浴寺当小和尚,除了念经就是干杂活。那时的水浴寺一般有3一5名和尚,有重要法礼活动时,会从主要是武安方面的相关寺庙临时调动。他们不仅要管理着水浴寺,还连带管理距水浴寺北边三华里的偏梁寺(当时这两寺属管地均在武安)。到了解放以后,水浴寺里的和尚仅剩释宏有一个人了,之后再没有和尚来水浴寺了。经他证实,这两座石幢塔在六十年代前后相当的一段时间,塔身还有一丈多高。这个时候的释宏有,己经还俗成为了一名自食其力的人民公社社员了。后因失去劳动能力,成了村里的五保户。大约在一九八八年冬,释宏有在大社镇敬老院逝世,走完了他的佛门弟子平平淡淡的清净人生。
后来,众所周知的原因,水浴寺就遭遇了逐渐荒废遗弃的命运。久而久之,寺庙的山门殿堂大都坍塌,泥胎佛像灰飞烟灭。石窟崖壁上没有了水的印痕,褪去了绿的苔藓。寺庙外的石塔林,渐渐的被河滩泥沙所掩没。仅剩丈余高的两座石幢塔也早已不翼而飞,荡然无存了。据说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后,残剩下的石塔柱遭文物贩子非法盗卖,至今下落不明。也有说是被一些无知之人,当作了盖房的基石,而移作他用。此情此景,令人不胜唏嘘!
欣慰的是,两座石窟完好无损的保留了下来。那通记载着重建水浴寺的石碑,依然辛运的静静的矗立在那儿纹絲不动,似乎还在向路人倾诉着水浴寺,那一千多年的几度苍桑,前世今生!
石鼓山是水浴寺的倚寺之基,山涧水是水浴寺的立寺之源。可是那因水而兴的水浴寺,怎么突然滴水没有了呢?
相传,水浴寺庙前的水,原是从寺庙后的大山底下流出来的。日久天长,山底下有一汪潭水,潭水里有一只金蛤蟆。金哈蟆常年日久,日夜不停地吐出来清澈的泉水,绕崖生云吐雾,凭风催绿青山,沿河推磨助碾,撒欢收播桑田。原来,这只金蛤蟆是水浴寺的镇寺之宝。后有一个南方蛮子路过水浴寺听说了此事,顿时起了歪心。他借进寺敬香之机,乘人不备,抓住金蛤蟆揣进怀里盗走了。南方蛮子怕人发觉来追他,不敢走大路,心慌意乱沿着鼓山东麓,往南赶路。因为他是南方蛮子,不习惯走山路,走到了晋祠娘娘庙前时,已是又饥又渴又热。他看见晋祠庙阁楼下有溪水流淌,便躲进阁楼下,跪爬在溪水边大口大口的喝水。不成想,他只顾着爬着喝水,怀襟那儿松开了个衣缝。那只金蛤蟆也是个有灵性的主,便趁机从怀襟衣缝里跳了出来,一下子钻进了溪水的裂隙地缝里,再也不出来了。南蛮子又是手捞,又是跺脚,金蛤蟆是高低不出来了,南蛮子只好叹口气,拍拍屁股走了。
就这样,水浴寺的金蛤蟆就在晋祠娘娘庙阁楼下的溪水里,再也不出来了。从此,晋祠娘娘庙下的泉水溪流,便越流越旺,从不干涸。而水浴寺里的山涧泉水,也因此滴水全无了。
到了九十年代的中期,有一些民间人士热心呼吁,奔走相告,多方联络,积极推动开展水浴寺的保护重建活动。他们不辞辛苦,不图报酬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募款项捐物料,终于逐渐启动了重建水浴寺的基建工程。若干年以后,水浴寺重建也取得了不菲的成果。当然,无论从其建设规模,质量标准,还是说艺术价值,设计风格,可能是都不能与当年的水浴寺相比拟,但他们不图名利,积极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的执着精神,还是值得褒扬和赞许的。
南响堂,北响堂,水浴寺(哩)小响堂。一首流传当地的千古民谣,依然在向人们讲述着古代劳动人民淬火砺炼的伟大创造,赞美着峰峰响堂文化的艺术奇葩,伴随着石鼓山下喷涌而出的滏河水奔腾不息,流向远方!
编审:朱世良
分享到:
峰峰视频
相关信息
- 峰峰冠军张伟丽成长史 这种品质你家
- 3月8日,中国首位UFC(终极格斗冠军赛)冠军张伟丽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UFC248站女子草量级卫冕战上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