峰峰桥南早市游玩攻略 堪称新市区最大的一个早市
每天早晨,我都会去早市转一圈,待我走到早市时,商贩的蔬菜及其它副食品肉蛋奶鱼把市场的两侧已占满了,从人民医院往东,一直到滏新大桥路口,随路就势,弯弯曲曲、连绵三四百米,人流涌动,熙熙攘攘,大家手里都拿着几个掂菜的兜,成为新市区最大的一个早市。这个早市没有命名,因它的东西两侧是新市区的两座桥,人们称它为“桥南早市”。
去的早市多了,便会发现早市不知不觉发生着变化,如蔬菜,过去多是本地菜,现在以吃外地菜为主了,近的区域是周围各县,远的区域是天南地北,海南的豆角、东北的木耳、新疆的瓜果、山东的蒜苔、永年的白菜等各地蔬菜名产区的名菜、时令菜、反季节菜,几乎都有。你看那菜箱子就知道,全国有名的蔬菜基地,这里都能见到它的踪影,新鲜、环保、品相又好,不由它不占市场主角,身在峰峰,吃遍全国,真的不再是新闻,谁还记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菜篮子工程吗?你能感受到这巨大的变化吗?
进入早市,吆喝声就不绝于耳,商贩们恨不得把你拽到身边,让你买走他的菜。商贩的话儿也耐听,他不说你买什么菜,而是说吃点啥菜,让你感到很亲切。你再观察一下会发现,同样是卖菜的商贩,但卖的多少就是不一样,这就是有同行没同利,看看他们卖菜,还是有点意思。一对中年夫妻商贩,他们的菜成堆成堆的放在摊位上,任你挑任你拣,不怕你翻个底朝天,满足了一些主妇们挑挑拣拣的习惯,加上菜又便宜,他们的菜摊前面挤满了人。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放菜,他们说货卖堆山,菜多了才好卖,挑到底,卖到底,充满了卖菜的哲理。
有的商贩卖菜很过细,把菜摆上就不停地整理,他们把茄子擦得能照出人影来,西红柿一个个粉面桃花,豆角啊、韭菜啊、黄瓜啊,排列得整整齐齐,像列队行进,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观认识,自然价格不菲。我心想,你这菜明显贵了许多,咋卖?你可别说,还真有不问价钱的,买上就走,卖菜的人说,来吃好菜的人有的是,不怕贵,当然,贵也贵不到哪儿去,只是相对而言。商贩还真适应了不同顾客的心理需求。
一个商贩是卖豆腐的,只要你买他的豆腐,他一过秤,经常说一句,多吃点,不给你加钱了。我问她:“你常说多吃一点,是真的吗?”他说:“是真的。”切豆腐哪有那么准,多个一角两角的,再切下来顾客就不高兴了,不如送个人情,明天他还买,说得也有道理。
有一次,有一大车西红柿,五元钱五斤,大家都觉得便宜,都围上去抢,因为人多挤不上去,我就先买别的菜了。谁知,走到早市里面一问,商贩的西红柿又大又红又鲜,还随便挑拣。你看怪不怪,五元钱五斤抢着买,一元钱一斤没人要,这就是利用人们认为大车肯定便宜的心理,不信你操一下心,凡是有大车在那卖菜的,往往周围挤满了人。
在早市上走一走,你还会看到小商小贩也与时俱进,有着浓厚的品牌意识。他们虽说不做大广告牌,但因陋就简,用木板、牌匾、布幡、甚至纸片写上几句广告语,效果也不错。如:“和村豆腐”,强调的是产地;“卤水豆腐”,说的是工艺;“一元钱一斤”,突出的是便宜;“柴鸡蛋”,告诉你是农家散养鸡;就连用塑料布摆几样时鲜蔬菜,村妇也赶紧告诉你是自家产的,不用农药,这实际上也是广告,是原始的品牌雏形。
有点上档次的,是对自己产品做个精致标签。如韦武庄“东方香油坊”,自己设计个标签,上面印上品名、原料、工艺、生产日期、厂址、联系方式,还彩印了个人头像,贴在香油瓶、芝麻酱瓶上。他说:“贴个标签,就是个身份证,保证不掺假、靠得住,让顾客放心。”这就比光秃秃的瓶子好得多。广平有个卖红薯系列产品的,叫“广胜产品”,旁边竖个大牌子,那是他的注册商标,我买过他的红薯面,蒸出来的窝头悠悠发颤,确实地道。他说:“我这是系列产品,大超市都卖我的产品,没个商标不行,到了十年就可以申请著名商标了。”你看他脸上笑眯眯的,身上土气未脱, 和现代化的商品意识就连在了一起,放在一个普通商贩身上,这就难能可贵。有的做了一辈子买卖也没个注册,这一比较,认识差距就出来了。
在早市,商贩都愿意多赚点钱,这是不言而喻的。但有的商贩却反其道而行之,对能多赚的钱他也不赚,这是咋回事呢?让我们到卖皮渣的老高那里看看吧。老高的皮渣在早市有点名气,口味纯正,软硬适度,调料充足,还总比别的摊便宜一、二成左右的钱。如现在这个季节,早市外面的卖两元多一斤,老高只卖一元八角,这是啥原因呢?私下里,老高说:“我的一元八角,看起来少挣了三角、两角,但我的销量比较大,总算帐挣得也不少。特别是外面的皮渣进不来,进来了按我这个价,他也卖不动。我如果把皮渣的价涨起来,看起来每个能多赚个三角、五角,但外面的皮渣也进来了,天长日久,我不一定能保持这个量。所以,价不涨,既利大家,又利自己。”我观察了一下,老高在这里卖皮渣,早市外面的皮渣来了又走,唯有老高巍然不动,在这里坚持了十五年之久,大家买皮渣先找老高,你看,老高不涨价里面有市场经济学,要赚长远的钱,不图一时的利,你说是不是?
过去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大公司牛奶产得多了,卖不动了,就倒进海里,觉得不可思议,你便宜卖了不行吗?现在在早市上我也遇到了这种情况,一个卖凉皮的说:“昨天倒了好几盒子凉皮,很心痛。”我问他:“你为啥不放在冰柜里呢?”她说:“凉皮隔夜口感不好。”我说:“你原来两元钱一份,不能降价吗?”她说:“要降价明天就卖不上去两元钱一份的价了,只得倒掉。”我不知道她的做法是对还是错,只知道市场经济的这只手啊,已经和商贩的这只手接上轨了。
过去一提到市场就和缺斤短两扯在一起,仿佛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,但我去的早市多了,发现这类事情已很少发生,是该和商贩正一下名了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商贩们说,整天在这里做买卖,一旦有个缺斤短两,顾客就不会到你这买菜了,而且顾客之间熟人很多,你传我,我传他,你的生意就不好做了,再说缺斤短两能赚几个钱,犯不着的事。为了验证这个商贩的话,我买了菜之后,有意无意复秤过几次,果然没有缺斤短两的。是不是小商贩都不缺斤短两呢?也不一定,一般地说固定摊位的商贩们好一些。
有没有因为找错钱而争论不休的呢?有,但这个争论时间也很短,而往往以商贩出钱而告结束。一次,一个妇女说商贩少找了十元钱,商贩说给了,这个妇女立刻大声嚷嚷,周围看热闹的人多了起来,生意自然没法做了。只见这个商贩从兜里掏出一叠零钱,抽出一张十元的给了那个妇女,让那个妇女离开这里。事后我问那个商贩,你说没有,为啥还给她钱?这个商贩说,因为十元钱,谁也说不清,吵吵起来,一个早市就别做买卖了,干脆给了她,让她走,我也好做生意。我想,即使商贩们锱铢必较,这个帐也算得清,不能因为几个小钱,一个早市不做生意。同时,社会进步,经济发达,人们的素质提高不少,因为几个小钱挣得脸红脖子粗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。现在好了,一般都拿着个手机,一扫码就过去了,省得说不清。
商贩是那样卖菜,顾客是怎样买菜的呢?咱先来看看早市人员的构成是中老年人居多。他们早晨起来,在河边、山上、公园、广场转了一圈,或打拳、或跳舞、或散步,把每天早晨的功课做完了,该去早市场了,也有从家里直奔早市的,涓涓细流,汇成去早市的人群。他们到了早市,一般直接买菜的很少,往往打听一下行情,然后到熟悉的商贩那,买上几样时令蔬菜,尽管顾客和商贩互不知姓名,但都有基本的信任感。如果这个商贩要价贵了,骗了这个顾客,这个顾客就会再选择新的商贩,一般的联系比较长久,这也是顾客早上买菜用脚投票投出来的。
当然,买菜也是各有所好,一个熟人买的黄瓜弯曲,她说是村民自己种的,没打农药;另一个熟人买的黄瓜笔直,她说这是蔬菜基地种的,往大超市走的,放心。至于哪样好,自己拿主意吧,还有同样的质量,不同的价格,有时悬殊还很大,那就看顾客的眼力了。我就干过这等傻事,一斤茄子差了三分之一的价钱,钱虽不多,心里不舒坦。你问谁懂行,那不要多大学问,就是多问几句的事情。
和商贩聊得多了,发现他们也不容易,每天早晨在批发市场进菜,夏季在三、四点钟,冬季在四、五点钟,棉衣一年四季不离身,启明星还在天空眨眼,他们就从家里动身了。微弱的灯光下,批发市场人声鼎沸,商贩们和菜贩子们看菜验菜,讨价还价,装车运菜,俏菜紧缺时,摸着哪箱是哪箱,要是遇上黑心菜贩子,菜箱里外不一样,上下不一样,只能吃哑巴亏。进完菜,你看一个一个小三马车拉着当日批发的蔬菜,马上转场早市,新的一天开始了,菜是鲜的,鱼是活的,猪是现宰的,通过商贩的接力,没几个小时就到了人们的餐桌上,这也应该给商贩们记一功劳啊,我如实这样想。
1
END
1
一来一往,一买一卖,一斤一两
一头牵着附近居民的柴米油盐
一头托着小摊贩的糊口生计
烟火气背后是络绎不绝的人气
是车水马龙的商业气
也彰显着一座城市
勃勃的生机和与时俱进的活力
桥南早市从清晨天亮起开市
到早上8时30分闭市
想来逛逛的朋友们别错过
峰峰视频
- 峰峰冠军张伟丽成长史 这种品质你家
- 3月8日,中国首位UFC(终极格斗冠军赛)冠军张伟丽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UFC248站女子草量级卫冕战上,